欢迎来到清洁供热分会!
扫码关注我们
您所在的位置:
张晓黎:推广热计量与数据监管 提升太阳能工程质量可期
时间:2017-02-22 来源:新浪地产王雪
分享到

2016年12月昆明光热年会数据表明,2016年1-12月份,全国太阳能集热器及系统总产销量同比下降9.2%;市场结构从零售市场为主向工程市场为主发展表现更加明显,工程市场占比68%,继2015年超过零售市场后,比重继续上升。

  

“十三五”迎来第二年,借着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与《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的“东风”,与“推进市场化条件下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使太阳能成为推动能源革命的重要力量”的指导,未来,“重振光热雄风”的愿望可期,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进程与规模将进一步得到发展;另一方面,面对太阳能系统在建筑一体出现的工程短命、故障频发,还需拿出《出师表》般的“死磕”决心与敬畏精神,解决问题。

 

  

春节开工,新浪地产(微博)采访了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张晓黎,针对太阳能工程、创新转型之道,以及“十三五”的机遇进行深度探讨。张晓黎理事长明确指出,在太阳能热利用工程领域运用物联网技术开展监测是提高监管工作科学性,提升太阳能工程技术水平和质量,弥补热能计量短板重要工作。

 

 太阳能工程市场的反思

 关键词:试错

  

谈及太阳能工程市场,采访以2016年12月尘埃落定的深圳侨香村高层住宅太阳能热水项目整改完成为切入口。作为深圳市政府重大建设项目、首个高层太阳能热水应用试点的定位来说,项目投入使用4年,业主们集中反映的太阳能热水系统水温经常性不足、噪音过大、屋顶渗水等情况;再加上项目出问题期间,正值设备供应企业停产倒闭整改,导致该事件从央视曝光该事件到整改完毕,社会上出现很多对太阳能的议论,甚至出现取消“强装令”的舆论导向,引起一片哗然,虽然最终采用“保留太阳能、取消热泵,并增设分户热水器”的方案加以解决,但对于社会几乎“一边倒”地指责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并不公平。

  

深圳侨香村全国高层建筑太阳能热水试点项目从出现问题被曝光、到整改完成,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联盟也一直关注该事件。张晓黎理事长认为主管部门住建局在事件面前,积极组织整改工作,委托专业机构对侨香村太阳能热水系统进行全面调研、分析、论证,在过程中充分考虑业主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尊重业主需求与意见,态度和做法值得肯定和赞扬。张主任还认为“提供三种解决方案,最终依然保留了太阳能系统是正确选择,达到既保证建筑节能效果,又满足了全天热水的供应,体现了太阳能系统运行成本低,业主用得起的优点,是对太阳能热水工程的肯定。”

  

太阳能与建筑相结合早已不是新鲜事物,发展到行业承担着8亿平方米集热面积目标的“十三五”的当下,太阳能热水工程在建筑上,正是“民生”这种重要属性,让太阳能热利用数十年间快速发展。这个过程,给了行业许多“试错”的机会,也留下无序竞争的印记。

 

  

以小见大,侨香村事件并不是个例,而是一种警醒。“通过侨香村事件的解决方式和结果,主管部门的态度值得赞赏;简而言之,不论是开发商与设计院,还是太阳能系统的供应商与工程商,出发点与立足点应该落在保质保量地满足市场与消费者的需求,科学并正确地的设计、评标、施工、验收、维保。”针对侨香村事件,张晓黎如是总结。

 

关键词:病根

  

在今年的采访与调研中,多数太阳能企业均能研制成熟、性能较好的太阳能产品,设计与建筑完美结合的系统,但是整个系统在实际使用中,开发商、业主、物业给出的分数并不高,导致太阳能工程的口碑不佳。

  

张晓黎认为,造成市场口碑差,以及行业需要根治的“病灶”在于以下6方面:首先,是设计问题,侨香村就是个示例,原高层住宅方案缺少必要的验证,而且目前有一定比例的项目不是胜任的设计人员所承担;其次,是招投标中的弊病,无序竞争使中标价格常常低于成本价,质量难以保证;三是不少工程的施工人员,是中标单位在当地招聘的临时人员,基本技能素质不够,加上中标方对施工现场的管理指导常常不到位。四是,多数工程的验收是查阅资料性质的,选用的部件有没有报告、合格证、资质等等……,并没有认认真真按照国家标准验收的规定去操作;五是后期维保缺失,质保期后的维护单位多数不是经市场选择的,服务水平、能力也需要提高;六是责任制问题,上述各环节的责任公司与责任人员在出现问题的时候,缺乏科学分析和有效的责任认定,常常是问题客观存在,责任谁都没有,下次依然中标。

 

关键词:监管

  

各地政府频发的“太阳能强装令”,在推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进程中和太阳能热利用行业发展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在执行中却存在很多问题,太阳能工程市场普遍存在的招投标走过场、低价中标、短命工程、故障频发、主观骗补等乱象直接影响到太阳能行业的形象。

  

在贯彻绿色理念的新常态下,环境保护和能源变革要求与形势日益严峻,在我国,能源价格的构成还没有包括环境保护的因素情况下,张晓黎理事长认为“‘强装令’是必要的,而且还应通过健全大数据监管、提升监管科学性,才能有效地提升太阳能与建筑相结合的工程质量。”

  

“因为环境保护体现的更多的是责任,政府通过‘强装令’节能能源,没有强装令,在发展经济的道路上会更加忽略社会的绿色需求。”张主任强调,“关键的解决之道还是在于监管方式的创新,不能只监管安装与否,更应该有一些科学的,基于数据的监管。事实上,用大数据进行监管,本身也是一种引导,可以引导光热行业里追求品质、节能、追求得热量、让用户满意、提高可靠性、减少维保成本、避免过早报废……,而且,基于互联网和传感技术的物联网技术发展已经能够对太阳能工程的运行效果、运行状态进行数据化监控、统计、诊断,且价格不高,操作性强,通过提升有效的监管服务,可以解决目前工程质量上存在的许多问题。”

 

关键词:热计量

  

围绕提升太阳能工程质量,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联盟以往开展了标准学习、行业培训、继续教育、工程质量的检查与抽查等工作,如果,再能配合监管部门,实施工程得热量数据的科学监管制度,并适当的信息公开,能够进一步激发全行业工程质量意识的提升。

  

现在热能计量是短板,工程出现问题进行整改,才能通过验收,但不清楚项目的具体得热量性能,如何进行改进和避免再发生,都没有数据证实,不能准确判断是否满足要求;除了工程质量监管外,从业人员的工程部件制造、设计、施工、验收等等环节中的质量意识,也需要数据引导。

  

此外,数据要适当公开,比如在山东省初步尝试的太阳能热计量,安装太阳能系统的建筑工程的实际得热量,或者与未安装太阳能系统的建筑的节能的对比数据,应让主管部门、相关企业知道。只有数据适当公开,才能让购买绿色建筑的业主觉得物有所值。”张晓黎理事长指出行业热计量的短板。

 

“十三五”的太阳能工程的机遇

 关键词:机遇

  

“十三五”规划研究的时候,研究单位从用能终端需求量以及太阳能热利用应该占据市场份额两个方面,推算到2020年,潜在太阳能热利用的市场规模集热面积应该是24亿平方米,研究是按照各行业2020年发展规模和太阳能热利用提供30%的城镇家庭和60%农村家庭热水,提供10%的城镇供暖和20%农村供暖,提供2%建筑热水、采暖、制冷三联管技术,提供10%工业热水基础热源来计算的,得出“十三五”末,太阳能热利用有提供热能覆盖住宅热水6.7亿平方米,公共建筑热水市场1500万平方米,建筑采暖9.3亿平方米,建筑制冷市场1.1亿平方米,工业和热力6.9亿平方米,合起来24亿平方米集热面积的市场前景,远远高于光热目前“十三五”规划确定的8亿平方米目标。

  

替代常规能源能力大,适合分布式供能、运行费用低以及产业市场化基础好,是太阳能热利用的优势。自2015年开始,工程已成为太阳能热利用的主导形式,在“十三五”规划的8亿平方米集热面积目标中,估算有5.2亿的新增量,太阳能工程将占近70%以上。

 

  

针对行业将来工程市场占比高的特点,未来一段时间,协会有如下的工作设想,第一,组织有关单位向能源局申报热能计量基础标准;第二,与联盟骨干企业商讨工程热计量的启动工作;第三,利用监控数据对典型采暖工程的案例进行技术研讨,提升采暖应用技术水平;最后,探索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等工作。

 

 创新转型之道

关键词:跨界

  

说道转型,最让行业惊讶的莫过于日出东方拟收购家电品牌帅康75%的股权。其实,在连年行业下滑的趋势下,光热行业内的巨头们似乎都在寻求别的行业的突破口,譬如跨界门窗、节能建筑、净水、厨电、热泵等新能源、节能方向,2016年的太阳能热利用年会上,日出东方董事长徐新建曾坦诚地表示,今天行业出现多元化经营,是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以而为之。企业经营的多元化最终还是要以回归到光热为主的多元化。

  

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上,转型与情怀无关,而是完全出自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但从众多以太阳能热水器为核心发展壮大的、有着浓厚太阳能传统的研发团队与经销、工程渠道而言,在面临市场接连下滑且提振无力的局面时,其“不得已而为之”的转型与跨界或是必然。

  

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张晓黎则认为,一方面,不论是站在企业运营还是行业发展的的角度,创新是根本出路,瞄准新的应用领域,加大研发力度,夯实基础,提升质量,持续为新动能形成发力。另一方面,光伏、空气源热泵、净水、厨电、采暖等相关领域早在多年前年前就已经吸引了大量的光热企业渗入,时至今日,虽然带来了局部短期的利益增长点,光热依然是引领行业发展的巨头们的“主业”

  

对于行业中的转型发展,张晓黎理事长透露“骨干企业正在实施转型升级,技术和产品研发上包括采暖和工农业系统集成、集热器、热水工程部件、搪瓷水箱和配件,正在通过工程试点、示范项目不断的研究与创新,从整体上看,行业这两年比前几年的创新意识增强了。但革命性突破,新动能的形成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之以恒,长期坚持。况且,应用技术的创新离不开应用实践,某些新的应用领域离不开政府层面的支持,如跨季节蓄热采暖供热就需要得到管理体制、机制、土地、规划、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因此只发挥市场这只手的作用并不够,需要市场与政府‘两只手’的合力。”

 

 

【稿件声明】:
文章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仅为传播信息,不意味着赞同文中的观点或证实文中的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若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尽快删除。本网站标注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CCMSA清洁供热分会。

  • 相关文章:
  • CopyRight 2024 清洁供热分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29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