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清洁供热分会!
扫码关注我们
您所在的位置:
绿色金融: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时间:2018-10-18 来源:大势财经
分享到

 

       日前,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已成立满一年。据了解,试点工作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全国进一步发展绿色金融探索有效路径。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推动者和践行者,不少银行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布局绿色市场,成效显著。对此,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武雯表示,商业银行应借鉴同业经验,与国际金融公司(IFC)结成合作伙伴关系,针对管理机制、产品创新、能力建设等环节取长补短,实现当期经济效益、战略前瞻布局、责任担当的有机统一。

绿色金融市场格局初步形成

       随着绿色金融业务制度的完善及相关扶持政策的落地, 2017年以来银行业绿色金融呈加速发展状态。据统计,截至2017年末,我国各类绿色融资总额近9万亿元,其中95%以上的为绿色信贷。根据各主要银行2017年度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数据显示,国开行为绿色信贷市场的主力,近两年绿色信贷市场占比达20%以上,保持第一;其次为五大行,合计市场占比达42%以上;股份制银行中兴业银行一枝独秀,占绿色信贷市场7.9%的份额。

       武雯介绍说,银行业机构绿色金融市场发展策略已初步形成,可分为三大梯队:

       一是规则参与者:积极参与和推动政策制定和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绿色金融市场规则制定,能够提升在行业的话语权,顺理成章的成为“领头羊”。最具代表性的银行分别为国开行、工行、兴业,其绿色信贷市场份额也排名前五位。以工行为例,2017年工行在对180公司进行绿色评级的基础上研究建立工银ESG绿色指数,并首创了《ESG绿色评级及绿色指数研究报告》。同时,受科技部邀请,参与了“绿色技术银行”组建的各项工作。

       二是市场领跑者:战略重视、激励机制、合作共赢及产品创新“多管齐下”。市场领跑者主要以四大行(工行除外)为代表,相对来说其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布局更趋完善,从战略重视到系统支撑及产品创新都更加领先。表现在,有战略上高度重视的:以农行为例,该行致力于成为绿色金融领军银行,高度重视绿色金融的发展,制定《中国农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规划(2017—2020年)》,提出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投行与创新性业务、创新发展绿色消费金融业务、建立较为完善的碳金融业务体系等目标。有制订有效的激励评价措施的:以建行为例,其建立绿色信息系统;同时,推进绿色信贷评价管理,将绿色信贷纳入KPI考核,并给予经济资本奖励。有以合作促发展的:以农行为例,持续推进其与国际金融公司(IFC)的绿色信贷合作,针对管理机制、产品创新、能力建设等关键环节取长补短,加快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有以产品创新驱动发展的:在信贷业务方面,不少同业推出环境资产产权抵押、质押贷款的创新业务,为银行传统融资业务带来了新的空间;探索推出覆盖个人、家庭客户的绿色零售产品;在绿色债券领域,在境外成功发行多币种气候债券;大力发展绿色资产证券化业务;通过设立绿色产业基金等方式参与权益市场,分享绿色产业的高收益;深度参与碳排放交易市场,进一步创新 “碳金融”产品。

       三是市场跟随者:加快绿色转型步伐,培育发展新动能。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以两家政策性银行、邮储银行及部分股份制银行为代表的几家银行也开始加快绿色转型步伐,积极抢占市场。尽管其不具备先发优势,但在借鉴先进同业经验的基础上,已开始在某一些细分领域做出有益尝试。以进出口银行为例,除绿色债券、绿色信贷外,进出口银行还推出了碳资产咨询顾问和碳资产增信业务。

防范市场和信用两大风险

       尽管发展绿色金融是大势所趋,但武雯强调,绿色产业自身的特点导致商业银行在发展绿色金融的过程中,不能盲目扩大市场份额,而是需要紧盯政策,深入研究,需要切实注意防范其中蕴藏的市场风险。

       一方面,防范政策变动带来的市场风险。绿色产业在发展初期不可避免地依赖政策扶持,尤其是财政补贴。政策扶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产业链的不断降本增效,从而不再依赖扶持。经过多年的发展,当前,我国在部分领域已具备国际竞争优势,无论是风电市场还是光伏发电设备制造都已走在世界前列。大量的补贴及迅速扩张的市场规模不仅会增加财政负担,也不利于行业整体优胜劣汰。因此,绿色产业必然迎来政策的密集调整期。以财政补贴为例,会更频繁的使用退坡机制,倒逼产业链进一步降本增效。例如,近期无论是光伏、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补贴下调,或是海上风电领域的竞价上网均体现该政策引导思路。但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政策的不确定性将使得绿色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逐步显现。例如,不仅部分落后光伏、风电等装备制造企业、环保企业、动力电池企业屡现信用违约,也存在部分地区例如地铁等低碳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面临叫停风险。在此背景下,银行需要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进一步鉴别和支持绿色产业中的优质产能,避免潜在的信用风险。切不可“因噎废食”,白白丧失产业链中的优质客户,丢失绿色金融的主阵地。

       另一方面,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用风险。一是相关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容易造成绿色金融发展的不规范,导致资源浪费。例如,时有发生的新能源“骗补”事件,弃风弃光以等现象。同时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也容易引发“洗绿”风险,例如,凭空捏造绿色项目相关支撑材料以骗取信贷资金,或是假借绿色之名融资的,实际资金并未投放到绿色项目,这就对银行相关工作人员鉴定绿色项目的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二是随着环境执法监管力度的提高,部分企业就必须对其污染物排放付费,包括废水、固废、废气等。未来如果中国开征碳排放税,需要进一步对高能耗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付费(可能涉及行业如电力、钢铁、石化、建材、有色、航空等),则该类企业成本会进一步上升,对商业银行来说该类企业的不良率也可能会上升。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尽快开展环境压力测试,降低自身信用风险。

发展绿色金融的路径

       在绿色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部分银行正加快布局、赶超的背景下,武雯认为商业银行有必要深刻认识发展绿色金融的重大意义,有效防范绿色金融的潜在风险,切实增强紧迫感,密切跟踪,加强研究和同业间交流,以合作促发展。

       武雯提出,商业银行首先应战略重视绿色金融,积极争取行业话语权。一是自上至下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明确绿色金融业务的战略意义与地位。当前商业银行在开展绿色金融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将其视为履行社会责任、塑造公益形象的一种方式,带有较多的“情怀”色彩。必须切实转变思想理念,树立绿色金融大有可为且不得不为的思想。建议将发展绿色金融提升至战略高度,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明确目标及机制措施,并深化、落实到规章制度、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产品创新等方面。二是商业银行应积极争取绿色金融领域的市场话语权,争做行业领头羊,彰显责任担当。密切关注国内外绿色金融的发展态势,积极参与市场规则制定。

       其次,应做好体制机制等配套工作,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一是考虑设立绿色金融发展委员会,由高管层亲自负责领导,制定年度绿色金融发展计划,监事会定期监督、检查和评估绿色金融战略的实施。二是逐步加大对各经营单位绿色金融业务的考核力度,配以相应的费用资源。例如,明确要求稳步提升绿色信贷的占比,考虑对部分优势行给予经济资本奖励。三是做好绿色信息系统的建立和相关人才储备工作。完善绿色信贷统计系统功能,确保对外披露数据的及时与准确。同时,针对客户经理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专项培训,并考虑市场化选聘专业人才,逐步构建既熟悉国际规则又掌握本土情况的绿色金融专业团队。

       再次,应主动开展多角度研究,全面提升专业水平。一是深化对现有的政策导向、产业与技术发展趋势的研究,提高产品创设能力。尤其是针对碳金融、绿色债券等新兴市场及绿色创新试验区等产业、地区政策进一步加强研究,抢抓市场机遇。二是需要强化对融资项目实际经营绩效和环境绩效的识别与分析。对企业和项目披露的环境信息进行跟踪和评估,提升辨别优质产能的能力。三是进一步提升对市场风险研判和管理能力,积极开展环境压力测试,对火电、水泥、钢铁、化工等高污染行业进行环境风险压力测试,估算出未来的不良贷款率,重新审视自身的资产配置。

       最后,应进一步加强同业间交流,以合作促发展。一是与规则制定行、市场领跑行展开合作、交流,提升其在理念宣传、体制机制建设、专业产品与服务创设、基础设施等领域的能力。二是积极推动国际业务合作,学习国外先进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经验,加快促进绿色金融业务的成熟完善。可以考虑与国际金融公司(IFC)结成合作伙伴关系,针对管理机制、产品创新、能力建设等环节取长补短。三是依托“一带一路”、新开发银行、亚投行、南南气候合作基金等机制,进一步推动国际绿色金融合作。


【稿件声明】:
文章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仅为传播信息,不意味着赞同文中的观点或证实文中的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若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尽快删除。本网站标注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CCMSA清洁供热分会。

  • 相关文章:
    • 2017年,中央本级支出中,节能环保支出预算数297 07亿元;中央财政安排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160亿元,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85亿元,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65亿元。另外,农村环境整治专项资金、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草原生态保护补助资金也保持增长的趋势
      上传时间:2018-10-16
    • 今年以来,海南省以建设国际旅游岛为载体,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通过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引进战略投资者,发展低碳经济,布局清洁能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朝着绿色发展先行区的目标
      上传时间:2010-10-09
    • 太阳能热利用行业的形势越来越严峻,行业性洗牌似乎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太阳能热利用行业的厂商正在或者还将不断经受着考验。
      上传时间:2010-12-19
    • 从大会传来喜讯,合肥荣事达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荣获长丰县2011年度“工业经济发展二十强企业”荣誉称号。
      上传时间:2012-03-04
    CopyRight 2022 清洁供热分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2900号-1